广州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“第三极”核心承载区
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白热化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,广州正以“12218”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蓝图,加速构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新高地。
从“缺芯”到“造芯”,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黄埔为核心,南沙、增城为两极的“一核两极多点”产业布局,拥有泰斗微电子、高云半导体、安凯微等行业领先企业,粤芯、增芯、芯粤能、芯聚能等项目持续强化“广东强芯”的广州特色,向着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“第三极”核心承载区的目标阔步向前。
从无到有完成产业全链条闭环
“AI运算需要高算力芯片,智能驾驶也离不开车规级芯片,芯片已经是引领各领域进步创新的关键因素。”广州市半导体协会会长、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陈卫指出,传统制造业正向数智化转型,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技术底座,既赋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升级,又驱动着人工智能、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居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进步,是产业转型的胜负手。
2017年,粤芯半导体落户广州,仅用18个月实现量产,改写了广东“缺芯”历史,创下了粤芯速度、黄埔速度、广州速度;增芯项目2022年12月动工,2024年6月产线通线,创下了广东大体量项目建设的“芯”速度;广纳芯5G滤波器实现“当年设计、当年通线”……一系列“广州速度”背后,是近年产业逐步完成从设计、制造到应用全链条闭环。

陈卫介绍,在粤港澳大湾区,半导体终端市场极为活跃,既有市场中坚的白色家电行业需求,也有高端的汽车电子行业需求,而2017年之前却没有一家实现量产的12英寸芯片厂。粤芯项目的落地,让广州实现从“缺芯”到“造芯”,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。
如今,广州正优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“一核两极多点”产业布局,进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——“一核”黄埔区围绕模拟芯片等产业链,引入培育一批高端芯片设计、关键材料设备、先进封装测试企业和重点创新平台;“两极”之一的增城区聚焦智能传感器和特色工艺芯片制造等领域,加快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项目落地建设;“两极”之一的南沙区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应用为牵引、宽禁带半导体为特色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。
差异化优势铸就发展新动力
逐步构建成型的全产业链链条以及庞大的应用市场,则是广州的优势。“广州在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电、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拥有庞大的终端需求,能形成产业闭环,加快技术落地和市场转化。”陈卫介绍,目前省市产业协会共有约400家企业,构建了“芯片设计—晶圆制造—封装测试—终端应用和产业投资”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。
广州市政府持续关注并重视产业与人才发展,接续推出多个产业政策,黄埔、海珠、南沙等各区也根据自身优势错位发力,出台各具特色的区级政策,形成政策合力,促进产业协调发展。

“在应用层面,与过去相比我们感受到客户的积极性和配合度有明显的提升。”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徐伟认为,广州提出的“产业第一、制造业立市”战略方向及产业扶持政策显著提升了产业链协同效率。除车规级应用场景外,公司通过服务四五十家设计公司,将应用场景延伸至风电、光伏、储能、充电桩等领域。
把准未来方向深化应用牵引
来源:广州日报、广州工信